这个大陆的边界处在美国与墨西哥之间,而并非以巴拿马运河为界。
所有这些共和国,人口共有两亿,相互之间都有共同的特点。
在这个洲的大国里(墨西哥、阿根廷、巴西),电影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发展,可是不久就已受到美国的激烈竞争。
在墨西哥,早在1897年,工程师萨尔瓦多·托斯卡诺·巴拉甘就买下了一架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,在以后二十年间拍摄了他的祖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与革命运动,这些长达五万米的激动人心的文献资料为1954年发行的那部剪辑片《一个墨西哥人的回忆》提供了素材。
从1916年至1923年间,无声电影在墨西哥蓬勃发展,人们制作了一些意大利式的悲剧片和象安利克·罗萨斯和华金·科斯导演的《灰色汽车》(1919年摄制)这样奇特的分集影片。这些影片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,这主要归功于纪录片摄影师埃斯基耶尔·卡拉斯科(1925年左右拍过《石油的争夺》)和导演米格尔·孔特雷拉斯·托雷斯(1922年摄制了《下士》、《属于阿兹台克族》和《没有祖国的人》,1927年摄制了《鹰与蛇》),他们都从墨西哥的历史中发掘题材。1925年之后,影片生产下降到零,主宰电影市场的好莱坞把拉蒙·诺瓦罗、陶乐莱丝·德尔里奥和卢佩·贝莱斯等著名演员拉了过去。
由于两部唱歌片--《在浪涛上》(1932年M.萨查里亚斯和拉斐尔·塞维里亚摄制)和《在大牧场》(1936年费尔南多·德·孚安梯斯摄制)--在商业上大获成功,墨西哥打开了某些西班牙语国家的市场,使它能够年产三四十部影片。
1935-1945这个时期可以被视为墨西哥电影的黄金时代。
在墨西哥电影艺术兴盛中,爱森斯坦的《墨西哥万岁》起了相当的作用,正如新纽约州的纪录片制作者保罗·斯特兰德拍摄的那部《雷迪斯》(又名《阿瓦拉陀的反叛者》)一样。后一部影片的剧本是美术部长贝拉斯克斯·查维斯写作的,影片在天然背景中拍摄,由德国人齐纳曼和墨西哥人戈麦斯·穆里耶尔合导。影片主要是由一些非职业演员--渔民及其家属--演出。节奏虽稍缓慢,却有强烈的感染力。保罗·斯特兰德把这部影片拍得非常壮丽、精美,他的摄影风格和基赛的摄影风格对摄影师加夫列尔·费格罗阿的技术形成起了直接的作用。其他摄影师(如奥古斯汀·希门尼斯、阿莱克斯·菲利普斯、雅克·德拉佩尔)也和他一样,很受哥伦布前①的艺术及迭戈·里维拉、奥罗斯科和西凯罗斯等人②所绘的宏伟壁画的影响,这些摄影师都是在30年代开始进入电影界的。
①哥伦布前: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前。--译者。
②迭戈·里维拉(1886-1957):墨西哥画家、设计家与雕刻家;奥罗斯科(1883-1949):墨西哥画家;西凯罗斯(1896-1974):墨西哥画家及艺术理论家。--译者。
孔特雷拉斯·托雷斯继续摄制一系列的历史题材片,如1932年的《革命》(又名《潘丘·比利亚历险记》)和《墨西哥万岁》,1934年的《华莱士与马克西米利安》,1935年的《部落》,1937年的《鸽子》等。查诺·乌鲁埃塔也常常采用墨西哥的历史题材,导演了两部重要的作品,一部是革命的插曲《玛雅人之夜》(1939年摄制),另一部是根据马里亚诺·阿苏埃拉①
①马里亚诺·阿苏埃拉(1873-1952):墨西哥作家。--译者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